首页

女王调教男奴

时间:2025-05-29 21:44:29 作者:【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杨柏云:一生做好一件“兰”事 浏览量:18585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题:杨柏云:一生做好一件“兰”事

  作者 孔令佑

  继成功拯救植物界“金丝猴”大黄花虾脊兰后,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和他的团队最近又有新突破。

  杨氏丹霞兰,是一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堪称植物界“大熊猫”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我国极小种群保护物种,其生活型为腐生,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移栽不能成活。杨柏云告诉记者,历经多年研究,他们现在不仅全面摸清了杨氏丹霞兰在江西省的分布及蕴藏量,还完成了传粉生物学研究,攻克了导致其濒危的机制,突破了共生培养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很可能超越之前在大黄花虾脊兰上取得的成就”。

  大黄花虾脊兰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至1500米的疏林地,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自然分布范围也因此非常有限。2021年国家林草局统计发现,大黄花虾脊兰全国野生资源存量不足300株。

图为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在野外调查中。(受访者供图)

  除了数量少,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也是个难题。杨柏云介绍,“广种薄收”是兰科植物的典型繁殖特征。种子缺乏胚乳,无法实现营养自给,需要与真菌结合才能促进萌发,无菌条件下需要120多天才能萌发,萌发率仅有18%。

  但如今,大黄花虾脊兰已连续三年在江西井冈山、湖南崀山等19个野外回归点开花,完成了其在自然界的自我更新,标志着这一物种的保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背后,离不开杨柏云团队的努力。

  几年前,一位向导给杨柏云发来野生大黄花虾脊兰的照片。这是江西境内首次发现这种珍稀植物的踪迹,令杨柏云惊喜不已。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大自然中极为宝贵的基因资源。”为了保护该物种,杨柏云随即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攻关。为了从数万种真菌中寻找匹配的共生菌,实验室常常彻夜灯火通明。经过五年上千次试验,他们终于建立了无菌培养和真菌共生培养的繁殖体系,使种子能在30天至60天内发芽,对大黄花虾脊兰进行了规模化育苗。

  从实验室繁育到野外回归,每一步都离不开辛劳与汗水。科研人员常需面对蚂蟥叮咬、毒蛇威胁、车陷泥潭等险境。“有时候野猪会冲破护栏,回归点的小苗全被踩烂。一些植食性的小动物也会‘光顾’,辛苦培育的幼苗就毁于一旦。”杨柏云苦笑着说。历经种种困难,团队最终攻克了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难题,建立起国内首创的大黄花虾脊兰快速繁殖体系以及共生培养体系。

  “我们计划逐步扩大保育规模,力争将大黄花虾脊兰成功引入长江流域各省份的适宜生长区域,并期待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实现10万株大黄花虾脊兰的回归目标。”杨柏云曾说。

  他表示,目前该团队在做好保育的同时,也会在每个大黄花虾脊兰回归点对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进行科普,培训技术队伍,希望有更多人共同守护这美丽的物种。

  从1986年来到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生物系,跟随其他老师从事大花蕙兰的组织培养工作至今,杨柏云已与兰科植物结缘近40年。

  现在,已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老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的杨柏云依然奔波在科研一线。虽然大黄花虾脊兰研究已转入监测阶段,但他“与时间赛跑”的脚步从未停歇。“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的承诺,正指引着他在杨氏丹霞兰的研究道路上继续前行。(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三赴进博,爱尔康加速眼健康管理方案创新可及

春节过后,“青年养老院”成为新兴话题。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打造的“养老院”,吸引另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此喝咖啡、聊天、种地、晒太阳……进入所谓的“养老”状态。

上海-旧金山友城经贸合作交流会:共叙友谊 共话合作

该线路运营的动车组列车经过定制化设计,被称为目前国内“最潮”的动车组。其外观和内饰可看到蓝天、海浪、沙滩、椰林等元素,具有浓厚的三亚滨海风情,“凤舞九天”“天涯海角”“回首之约”三大主题列车当日投运。车厢内,面向车窗的座位设计,便于游客一揽热带岛屿美景,自助咖啡机、奶茶机、啤酒机、AI打卡机等的设置,丰富了游客的乘车体验。

安全第一!普通游客切勿冒险跟风进入“野景区”

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以及从事商务活动,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还可以让外籍人员真切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感受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温度。

奥运选手的B面人生:他们都在为梦想而战

1988年,沈阳召开国际小说研讨会,有人对当时文学界现状不满,形容为“沉渣泛起,武侠这种烂东西都出来了。”这位老先生称,梁羽生专门到北京要见他,也被他拒绝了。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徐晨亮认为,“新坐标书系”是一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系,是让一代人正式登上舞台的书系。无论是从作家的选择、体例的匹配、文稿的整理、后续的编撰,都极尽苦心,可以说是同代人编同代人作品的上乘之作。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